实验室成员

研究员 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博士,系统、计算与定量生物学,麻省大学Chan 医学院, 2025

学士,生物科学,复旦大学, 2017

旭航即将加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独立PI,并成为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的成员。2013年,他作为本科生在复旦大学麻锦彪教授的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科研训练,运用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手段研究细菌Argonaute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这段与“胶”为伍的经历完成了他的科研启蒙,也是他科研生涯的最宝贵回忆。2017年,他加入了美国马萨诸塞大学Chan医学院(UMass Chan Medical School)系统生物学系主任Marian Walhout教授实验室(由Safak Yilmaz教授共同指导)进行博士训练。这期间他将高通量基因组学与代谢网络建模相结合,广泛地探索了代谢运行和调控的系统性的原理。


旭航的博士经历或许有些许“独特” —— 他把这段经历分为了两个阶段:一是“学生阶段”,即在博士的前几年,他接受了系统性的计算生物学的训练,也发表了一些文章。随后,他开启了一段更接近“博士后阶段”的研究训练:与今后的长期合作伙伴张贺飞博士(当时为Walhout实验室博士后)联手,相对独立地开展了一个颇具野心的项目 —— 系统地扰动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中每一个代谢基因,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合自己在代谢建模方面的专长,旭航对这一大规模基因组学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这项工作最终系统性地回答了代谢中的两个基本问题:代谢网络中代谢流的运行方式(wiring)以及在扰动状态下保持代谢稳态的机制(rewiring)。这项工作开辟了一条用基因组学代替传统生化手段、系统性研究代谢的新路径,首次实现了对代谢流分布及其调控的系统性描绘。


正因为这段略显不同的博士经历,旭航选择了在博士毕业后直接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展开独立研究。旭航相信,作为一位非常“年轻”的PI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 他可以和实验室成员成为真正的同事和伙伴,一起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平等友好、并以科学为中心的实验室。在北大的实验室里,他将继续结合实验与计算的方法,并引入单细胞测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系统性地探索代谢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无比幸运的是,旭航能够有机会和其多年好友、本科时期的同学张溥博士共同开启这段旅程。张溥博士是一位出色的线虫遗传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将作为实验室的首位博士后加入团队。她将与旭航一起搭建湿实验平台,并在遗传学、基因组学、代谢学、细胞生物学和计算生物学等领域展开紧密合作。我们对未来的工作充满期待。